走進 Celine Song 創造的電影世界,讓我們願意再相信一次愛情

19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劇作家兼導演 Celine Song 出身韓國、在加拿大長大,今在紐約開展創作人生,正以獨到的觀點及視角,悄悄改寫當代愛情電影的樣貌。

從半自傳式的處女作《之前的我們》(Past Lives)開始,她以自然卻動人的方式談愛情中的遺憾與時間及命運;第二部作品《天作之合》(The Materialists),則踏入超現實又真實的現代約會市場,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,拆解成一連串像「產品規格表」的條件清單。為的就是向當代快速而難以維繫的人類情感提問:真愛是否還存在?

走進 Celine Song 創造的電影世界,讓我們願意再相信一次愛情

《天作之合》劇照,由 Dakota Johnson、Pedro Pascal 及 Chris Evans 主演

出身藝術世家
.

Celine Song 出生於一個藝術世家,父親是作家兼電影製作人宋能漢(Song Neung-han)。母親則是插畫家和平面設計師。移民加拿大安大略省的 Markham 之前,父親已在韓國從事創作工作

她形容,自己能夠成為一位藝術家,與她成長的家庭氛圍密不可分。「我很幸運,因為我父母都是藝術家。」他們不但理解自由創作生活的風險與魅力,也始終相信這是一條可以謀生的道路——這讓她避開了許多亞裔家庭常見的「實用路線壓力」。

走進 Celine Song 創造的電影世界,讓我們願意再相信一次愛情

.
在她記憶中,她將那次搬遷形容為「文化上的徹底連根拔起」,加拿大是一個「與韓國截然不同」的地方。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。不過,也正因為她當時年紀還小,反而能快速調整。「我學會怎麼去適應。」

第一次理解「愛情的渴望」
.

她清楚記得,青少年時期自己英文還不好,透過電影一點一點學會「愛是什麼樣子」——如電影《騎士風雲錄》(A Knight’s Tale)。當時,她特別與片中女主角產生強烈共鳴,那是少數讓她感覺自己螢幕上的女孩與「相似」的角色。

她向《Hollywood Reporter》回憶起過往時說:「那時的我,對愛的想像就是渴望被愛,」她形容年輕人尚未墜入愛河時對愛情的想像:愛情不見得是關於對方,而是關於「自己被誰愛」這件事。

她解釋:「你想要受歡迎,你想要一個男孩喜歡你。所以當有人說:『我想要一個身高六英尺、賺很多錢的男人』時,那是因為如果那樣的人渴望你,你就會覺得自己非常有價值和重要。」

在她看來,這些條件不只是對理想對象的期待,更是一種對「被愛資格」的自我驗證——彷彿只有符合一定物質條件的愛,才算得上是一種認可。

這種青澀而深刻的情感,也無形中塑造了她後來創作中對親密關係、移民身分與文化落差的敏銳感受。

從戲劇轉戰電影
.

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,Celine Song 已經在紐約戲劇圈耕耘了十年。這段深厚的劇場背景,不只磨練了她對表演與節奏的敏感度,也為她後來轉向影像敘事鋪下了穩固的基礎。

「我從事戲劇工作有十年,最初是劇作家,後來才開始導演。」她曾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戲劇寫作的藝術碩士(MFA),那時她已習慣與導演緊密協作,確保舞台作品能夠忠實傳達她筆下角色的情感與語氣——而這樣的合作模式,其實和導演工作並不陌生。

「我特別喜歡電影的一點是:你永遠不會錯過燈光提示,也不會錯過聲音提示。」相較於現場演出所面對的變數,電影帶來的是某種精準與可控制性——能讓導演百分百落實自己腦中所構築的敘事畫面。

《之前的我們 Past Lives》
.

《之前的我們》(Past Lives)為 Celine Song 的導演處女作,於 2023 年日舞影展首映,不只是她第一部劇情長片,更是她人生中「第一次使用攝影機做一些事情」,更將她推向國際舞台、拿下首度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創劇本入圍。

電影講述韓裔美國作家諾拉(由 Greta Lee 飾演)已婚多年,卻在某天重新與童年摯友兼舊情人海星(由劉台午 Teo Yoo 飾演)接上線。兩人分隔多年,一位生活在紐約,一位仍居韓國,命運讓他們再次交會,卻早已錯過彼此生命中的關鍵時間點。

.
電影的情感張力,緊緊繫在那句韓語裡的「因緣」(in-yeon),一種關於人與人之間緣分與命定的哲學觀。在東亞文化語境中,「因緣」是一萬次前世的擦肩,也可能是此生再也無法並肩的遺憾。

她之所以用「電影」形式處理這個故事,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—— 因故事跨越了二十四年、橫跨兩個大陸,唯有透過影像,才能具體呈現如此大的時間與地理跨度。

對 Celine Song 來說,這部電影的「地點」不是背景,而是情感發酵的場域。她形容這段關係之所以動人,是因為它被「24年的太平洋」所阻隔,「這片海就是這部片的反派」。這句略帶玩笑意味的比喻,反而道出電影的情感核心:那些被時間與距離拆解、卻又無法完全斷裂的情感餘溫。

走進 Celine Song 創造的電影世界,讓我們願意再相信一次愛情

《之前的我們》劇照

《天作之合 The Materialists》
.

在首部電影《之前的我們》以極簡風格探討命運與情感後,Celine Song 第二部作品《天作之合》(Materialists)則切入一個看似輕鬆、實則銳利的題材:愛情與金錢的等價交換。

故事背景設定在慾望與效率並存、階級差距肉眼可見的紐約,透過浪漫喜劇的外殼,講述一位職業媒人如何在「真愛」與「條件」之間掙扎。

主角露西(由 Dakota Johnson 飾演)是一名高端約會公司的頂尖媒人,專為曼哈頓最挑剔的單身女性尋找理想對象。在她的世界裡,「成功」不只是浪漫的選擇,更是一種可估算的市場價值。直到有一天,她遇見了哈利(Pedro Pascal 飾),一位富有、迷人的黃金單身漢,同時也是她新婚客戶的兄弟。

.
兩人間的曖昧在婚禮後的派對上迅速升溫之際,露西的前男友約翰(Chris Evans 飾),以服務生身份現身,帶來她最愛的飲料組合(可樂 + 啤酒),現實的寫實對比瞬間撕裂了浪漫的幻象。

在過往浪漫愛情電影,往往會將故事設計成三角戀情,可 Celine Song 則是想讓觀眾看見——在數據驅動、條件掛帥的當代戀愛場域中,每一段關係都是一場交易、社會資本的流動。露西的客戶們會列出對象的髮量、身高、體重,甚至年齡上限,而她自己也被迫在「誰能給她價值感」與「誰真正懂她」之間做選擇。

走進 Celine Song 創造的電影世界,讓我們願意再相信一次愛情

.
當愛情成了一筆筆交易

.

Celine Song 過去曾短暫地在約會產業當媒人工作六個月(也成了《天作之合》的創作靈感),親眼見證了「真愛」如何成為各種統計數據、無數客戶口中的理想伴侶條件,如「BMI 不超過 20」、「不喜歡貓」、「年收入在七位數以上」。

她認為,客戶為愛情列出條件的方式,就像是在網路上下單一樣,而當代人找愛情,也成了一筆筆交易。這樣的價值觀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,甚至連「自我提升」的語言:健身、打肉毒桿菌、請形象顧問——無形中也強化了這個訊息:在約會市場中,每個人都成了商品,得為市場做好準備。

她在 CBC News 訪談中說道:「你之所以會愛上某人,是因為你感受到他的靈魂共鳴,還是因為他『看起來像個能讓你變得更值錢的人』」?

「我們已經沉迷在數字、演算法,甚至把自己和別人變成商品的過程裡,以至於這一切比真愛更真實。」

「這是一個非常狡猾的語境,當我們在說『要變更好』時,其實是在說:你現在的樣子賣得不夠好。」她提到,有些男性甚至因為在約會市場「矮了一截」而去做增高手術。這種將自我「商品化」的焦慮,不再只是女性的壓力,也在逼迫著男性改變身體。

Celine Song 強調,在這個連愛情都講究升級的時代,我們似乎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本該有模糊、不可預測的空間。

她說:「當其他東西都能買到更好的版本時,人們開始懷疑:為什麼伴侶不能?」但她也提醒:「汽車可以升級,房子可以翻新,但人就是人,他們會以其本來的樣貌出現,而愛情會如何出現則是完全的謎題。」

所以,真愛還存在嗎?
.

在 Celine Song 眼中,愛是一種「古老的奧秘」,是「無論你多努力也無法量化的事物」。像被閃電擊中般毫無預警、無法解釋,愛發生的當下本身,就是意義。

可即使在這個對人性越來越沒有耐心的世界裡,Celine Song 依然相信愛的存在。但她不再把愛當成可以「找到」的東西,而是一種需要實踐的動詞,不是名詞。

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結局?不是價值千萬的曼哈頓公寓,也不是一場完美的浪漫戲碼,而是:「找到一個愛你,並承諾永遠愛你的人」。

「愛是你每天做出的選擇,是你在關係中一次次的投降與承諾,而不是你下單就能擁有的東西。」

「商品之間無法相愛,只有人,才能愛上一個人。」

The post 走進 Celine Song 創造的電影世界,讓我們願意再相信一次愛情 appeared first on HEAVEN RAVEN.

Read More 

正文完
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(ID:xzluomor)
post-qrcode
 
评论(没有评论)
Generated by Feedzy